作者自己学生时代从中国体系出身,但是教书生涯走的是国际体系,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最开始我在K12国际教育机构,学生年龄层差距非常大,从幼儿园到高中,来自不同学校,较多如 SHSID, SAS, YCIS等,教过美国英国新加坡体系、学校自编教材还有考试课程如SSAT, ACT等,所以接触的学龄段和课程体系相对较多,对国际数学课程有了大体笼统的认知。
后来在S校international stream全英文教6-9年级英国体系教材,数学组中只有我一个中籍教师。和同组外教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国际体系尤其是英国中学阶段体系的认知进一步加强,也了解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算是成长和学习最快的一段时间。
在N校的三年,其实又有一些课程认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同组的数学老师半数是公办学校背景,感受更多的是体制内教育的严谨和规范,就像我读书时代的那种感觉。自己也教了几年上海教材,着实感受到和英国体系的差别。
回顾过去6年,从在百花齐放的国际课程,到深入教授英式体系,再到中文数学和英文数学的combination。具体想结合在两所学校的感受,先从初中阶段数学的中英差异谈起。
作者:Christal Wang
一个喜爱阅读、行走和思考的教育工作者
ChristalW
01
学龄段的划分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也看了上海很多双语学校关于初高中课程的介绍,可以体现出其教育导向和与教育局的关系。
先做简单科普。
国内的小初划分有两种6+3和5+4,在上海为后者,即1-5年级为小学6-9为初中,6年级为预备班然后初一初二初三。我读书时浙江的划分是6+3,看不同的省份了。不管哪种划分,9年义务教育之后则全部为高中,所以国内的高中阶段是从10-12年级,基本叫做高一高二高三。
而英式的体系是分为key stage,在S校任教时英国人按KS来分,所以也和外教们有做一些了解。在英国本土其实是分year,每个key stage都有对应的year,我当时教的是KS3和KS4,KS3对应的是year7-9,KS4是year10-11。但因为是在中国,还是要换算成国内通俗认知的grade年级,year7相当于grade6,以此类推。学习完KS4即year11/grade10要参加GCSE,这个难度其实相当于国内的中考。
科普完就来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比中英体系,会发现9年级是很尴尬的一年,在国内义务教育里算是初中最后一年毕业班要参加中考,但是在英式体系内则是开始GCSE的第一年。
目前上海教育局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用上海教材9年级参加中考,所以来看看不同学校的处理方式。
国际学校:与我无关,从小就全国际课程。
双语学校:分两类,只是以我官网了解和打听的结果,具体学校就不举例了。
其一目标清晰英式体系,9年级直接开始IGCSE全英文数学教材为更好衔接。这类学校大多在6-8年级的数学课堂也为双语教学,一脉相承。
其二明确参加中考,9年级备战中考,以及搞个pathway将没有学籍或者外籍的学生区分。在6-8年级的数学课堂肯定是以上海教材为核心。
02
体系与内容的区别
第一大块学龄的区分,并非累牍,实则为内容的区别做好铺垫。
我个人喜欢用两个比喻来对比中西数学的差异,其实也是源于曾经和英国数学老师交流有感。
英国的数学体系是spiral,而中国的数学体系则为linear。前者螺旋上升,后者直线前进。具体的来说,我教过KS3英国教材所有的年级,我的感觉就是每年学习的章节很多,重复盘旋,逐级递增。前两年我也接触了上海教材6-9所有的课程,我的感觉是每学期学习的章节并不多,但每个知识块区分得很明显,一次性刨根挖底。
譬如拿一次函数来说,我印象中英式体系中学生在6年级就开始接触,学会描点画图找斜率、截距与直线的关系,到7年级继续从图像写函数解析式,到8年级求斜率探讨平行垂直与斜率关系,到IGCSE还会继续来一遍。而对比国内上海教材则8下有专门一章透彻深入的一次性学习一次函数,当然对于斜率的具体内容没有过多涉及。
再譬如关于百分比的计算,我记得英式体系6-7年级学习计算和相关简单文字题,8年级深入学习会有引入利息甚而复利等。对比上海教材,6年级的学生就要完全学习百分比的所有内容,包括利息,虽然没有复利,但我个人觉得像本金、利率等等抽象的术语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相对深奥和不易理解的。
两种体系各有千秋,用个图表来比较。
除此之外,相较难度和广度而言,英国数学体系难度低于中国体系,但广度更宽。之前在教上海教材期间,经常会有些难题题目,譬如因式分解,在分组分解中可以搞得异常复杂,对于喜爱数学钻研的学生来说会很有成就感。但英式体系数学就是中规中矩,考核的更多是基础。
我个人认为,初中阶段英式数学体系比较适合中等及偏下学生,而中国数学体系则更适合有能力的学生。但中国家长鸡娃焦虑心理,接触的很多家长,不管身处哪种体系都不满意,只能说是围城效应。
03
教学理念和风格
我的第一所学校给我最大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到新型的更多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驱动。一个同事曾和我说过,她在美国上数学课,每节课必定会有activity让学生融入。另一个同事曾花了三节数学课带他的学生们用VR设计数学游戏。
曾经在机构,把知识点讲透彻是关键,但在学校,尤其是教授国际课程,我觉得教授知识点只是其中一部分。
BBC《中国教师来了》这部纪录片其实非常能体现不同教学理念和方式,当然由于是BBC拍摄的,所以肯定会带有些自身色彩。中国教师更多的是在台前讲授,传授知识,对于喜欢接受信息的学生来说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大多数还是不能适应。
中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授课型或者lecture,将所有的知识点授予学生,确实是高效、且能最快速提高成绩的方式,在BBC的纪录片最后成绩揭晓时也见了分晓。而英国的教学则是会运用活动、网站、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老师少讲,学生多探究,看似浪费时间,但其实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
而在评价方面,中国体系里的作业一般都是老师批改,而英式体系则是很早就让学生在网上作业自动批改或者学生自己对答案自己批改。我认为学生自己批改作业对自觉度和自主性有一定要求,但也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需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也是西学东渐,很多双语学校目前采取的,以学生为主体出发。
对于我而言,我所希望的是east meets west,结合中西优势。路漫漫其修远兮,定上下求索。
教学研联盟
联盟1700万中国教师,共创理想课程!
By teachers! For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