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慈航一键关注!
有人总结了一条家庭教育的真相: “每一个崩溃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休眠的爸爸。”
的确,很多时候,妈妈 带孩子累了一整天,心情几近崩溃
而爸爸呢?要不在外潇洒,要不一回家就葛优躺。
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嗓子冒烟,脑袋发胀,爸爸却在一旁充当“和事佬”打圆场:“跟孩子好好说。”
明明是两个人的战场,妈妈却总是在孤军奋战。
明明是有老公的人,却活得像个单亲妈妈。
有句话说的好:爱是共担风雨,共享荣光。
幸福的家庭, 不是妈妈一味付出,爸爸坐享其成,不是单方感动,而是双向奔赴。
爸爸的参与和付出同样重要。
下面这7条“家规”,希望每个爸爸都能读一读,做一个有担当的优秀父亲。
工作再忙也要及时回家
2017年,全国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发布,揭示了当下的亲子陪伴现状。
调查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或父母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
很多时候,当爸爸的都会有一个误区。
总认为投入在工作应酬中的时间越多,越能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就越能给家人带来幸福感。
熟不知, 孩子的成长并非得益于爸爸有空时和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也不是爸爸给他买了多少玩具,留给他多少财富,而是爸爸在成长和生活中,如何耐心地陪伴他。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常与父母一起共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可见,一家人相处的时间越多,聊聊天的温馨美好,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所以,爸爸们一定要记得,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工作再忙也要及时回家, 不要做那个缺位陌生的父亲。
说一万句“我爱你” 都不如一句“让我来”实在
《非诚勿扰》里,情感导师黄菡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对夫妻,他们很少吵架。
他们两个人就像一对很有默契的合作伙伴。
妻子怕辅导孩子写作业动怒, 丈夫就主动揽下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差事。
妻子做完饭后,丈夫会主动洗碗,清理厨房。
妻子的心里面总是暖暖的,因为丈夫的每一句“让我来”,都让她看到了包容和体谅。
丈夫的心里面也总是暖暖的,因为妻子脸上的笑容,给了他莫大的肯定和温暖。
主持人孟非一句话总结得很精辟:男人的一句“让我来”,真的是胜过一万句“我爱你”。
所以,做丈夫的请记住,你的体谅和分担,能够治愈妻子所有的愤怒和矫情。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是很多人心目中婚姻的理想状态
然而大多数人在结婚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满, 难免要彼此争吵。
但是,一定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
而且,夫妻之间不要有隔夜“仇”,不管吵得多么厉害,第二天都不准翻旧账。
要知道, 夫妻争吵,受伤最深的永远是孩子。
当孩子感觉到家庭不和睦的时候,他妈的安全感就会缺失, 会担心家庭破裂,担心自己无所依靠。
更有一些孩子,如果本身具有 “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质,就容易把父母的争吵归咎于自己身上,并对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父母的冲突感到懊悔和内疚。
因此,各位做爸爸的,请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男人的胸襟,不要让一时怒火燃烧到孩子的那片田野。
孩子犯错时 更要多给孩子一点爱和关怀
说完对老婆的,再来说说和孩子怎么相处
前段时间,山东一个10岁男孩突然离家出走。
爸爸找到他时,不但没有批评他,打他,反而第一时间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在他身上。
这一暖心的举动,不仅温暖了孩子,也温暖无数网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当孩子犯错时,粗暴的打骂,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孩子得到一个“爸爸不爱自己”的结论。
只有以宽容之心,让孩子先感觉到爸爸的爱,孩子才能放下心防,正视自己的错误,听从爸爸的教导。
要知道,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没有以身作则,再严厉的管教也只是苍白无力
每个男人都可能成为父亲,但并不是每个男人都会成为一个好父亲。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父亲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不断进修,端正自己的观念和品行,所培养出的孩子才能自立于人群之中。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每个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成功的父亲,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建立远大的格局。
之前一个3岁萌娃,在饭店里批评爸爸的视频,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
一家人在饭店吃饭,爸爸感觉太热,就把上衣脱了,只穿一个背心。
结果,三岁的儿子瞪着自己的爸爸,撅着嘴说:“你光着膀子在饭店吃饭,丢不丢人。”
爸爸不以为然地解释道:“儿子,爸爸太热了。”
儿子生气地教育爸爸:“太热也不能脱,穿上。”
网友们纷纷表示:“孩子批评的对。”
有时候,父亲做的榜样,不见得是要多么伟大高光的时刻,更多的是藏在生活中的细节
比如孩子做作业学习的时候,不要在一旁玩手机
再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不要经常在家里打牌打麻将,这些坏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价值观形成
没有以身作则,再严厉的管教也只是苍白无力。
父母想要管住孩子,一定要先管住自己。
少一些权威感,多和孩子平等民主地讨论
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女儿总是把自己的玩具、衣服鞋袜到处乱扔。
爸爸要求孩子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但不管是发火还是好言教育,孩子们都无动于衷。
最后,在妈妈的组织下,全家人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结果,孩子们很乐意执行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监督他人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一般的家庭关系中,爸爸经常会将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教诲。
但大多数时候,即使你是对的,但以大人的姿态控制孩子,孩子未必会听话、配合。
反而 放低姿态,一家人坐一起平等交流,才是教育最高效的方法。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来,和孩子合作
孩子才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能够从中学会尊重和合作。
相比母亲的细致入微,父亲更需要未雨绸缪
常言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双减”之前,知乎上曾有人算过这么一笔账: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在教育上的平均花费是35万,
如果未来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又或者孩子刚好是学艺术的,那么教育支出恐怕还要翻倍。
不得不承认, 如今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这场比赛中,父亲的角色就是孩子的教练和规划师。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可惜的就是:孩子想继续深造,父母却无法支持孩子,无力帮助孩子。
这种无力感,是很多父母一生最大的遗憾。
所以,无论是自己事业上的奋斗,还是日常生活的节俭节用。
一个有远见的爸爸,一定是一个懂得未雨绸缪的家长,他可以让孩子可以尽情演绎自己的人生,这是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大自然赋予了妈妈母爱的本能,同样赋予了爸爸父爱的本能。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爬不上父爱的山,很可能是爸爸没有形成父爱这座山的机会。
只有让爸爸多多参与孩子的生活,让爸爸为家庭多一份担当,爸爸才能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如何爱孩子。
当一个不“隐形”、有担当的爸爸,家庭才会温暖和睦,孩子才会优秀省心。
点个“在看”,这7条“家规”,请转发给孩子爸看看。